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发育受到各种输入的影响。然而,这些输入在独立繁殖者(如类人猿)和合作繁殖者(如普通狨猴)和人类之间有所不同。在这些物种中,从婴儿出生起,除了父母之外,群体成员对抚养婴儿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苏黎世大学进化人类学系的Paola Cerrito领导的一组国际研究人员研究了这种社会互动如何映射到普通狨猴的大脑发育。该研究为狨猴大脑发育时间与社会认知技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特别是它们的亲社会和合作行为。
从社会交往中长时间学习
研究小组利用磁共振数据分析了狨猴的大脑发育,结果表明,与处理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区域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长期发育。这些大脑区域只有在成年早期才会成熟,这使得动物能够从社会互动中学习更长时间。
像人类一样,未成熟的狨猴从出生起就被多个照顾者包围和照顾,因此暴露在激烈的社会互动中。喂养也是一种合作行为:幼小的动物由群体成员喂养,当它们长大后,它们不得不乞求食物,因为它们的母亲已经忙于照顾下一代。根据这项研究,从几个群体成员那里获得关心的需要显著地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并有助于这些灵长类动物复杂的社会认知动机(和观察到的技能)。
人类进化的模型
鉴于狨猴与人类的相似性,它们是研究社会认知进化的重要模型。“我们的发现强调了社会经验对神经和认知网络形成的重要性,不仅在灵长类动物中,在人类中也是如此,”Cerrito解释说。
在合作繁殖的物种中,早期的社会投入是婴儿生活的特征,可能是人类显著的社会动机发展的驱动力。Cerrito补充说:“这一发现可能会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从进化生物学到神经科学和心理学。”
Neurodevelopmental timing and socio-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 prosocial cooperatively breeding primate (Callithrix jacc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