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局仅拿23分,耗时不到半小时,这就是我们刚刚通过队内选拔赛选出的混团世界杯国手交出的成绩单! ”
当徐瑛彬以0:3的比分溃败给世界排名仅第52位的法国17岁小将时,直播弹幕瞬间炸锅。
更讽刺的是,这场比赛发生在他在队内选拔赛击败陈垣宇、锁定世界杯名额的三天后。
一位网友直言:“这简直是我们乒坛的‘章鱼保罗’,只会预测自己人的套路,一到外面就现原形! ”
比赛数据冰冷而残酷。
徐瑛彬全场发球得分仅4分,而科顿高达8分;正手进攻得分8:15;关键分成功率40%:70%。
这些数字勾勒出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前世界冠军郭焱在解说时点出要害:“他接不好发球,整个人在场上有一些慌乱……大赛的经验不是太足。”
首局开局1:9的噩梦般开局,第二局10平后连续失误,第三局1:6的彻底崩盘,徐瑛彬的失利不是惜败,而是全面溃退。
看台上,男队主帅王皓的脸色随着比分拉开而愈发凝重。
这场失利不仅是个人的挫折,更让五天前刚刚公布的混团世界杯名单陷入舆论漩涡。
徐瑛彬在国乒队内堪称“巨人杀手”。
乒超联赛中他送給王楚钦赛季唯一一败,队内选拔赛连续击败多位主力。
然而这种“内战内行”的特质,恰恰反衬出他“外战外行”的尴尬。
2025年至今,他的外战成绩单触目惊心:德国公开赛首轮出局、新加坡大满贯资格赛折戟、马斯喀特站被奥恰洛夫零封,加上这次不敌科顿。
有球迷统计,他的外战胜率在国乒现役队员中垫底,与孙颖莎92%的外战胜率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反差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竞技环境。
队内比赛面对的是熟悉球路的队友,而国际赛场需要快速适应陌生打法、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这正是徐瑛彬的短板。
9月23日,国乒公布混团世界杯名单,徐瑛彬和王艺迪凭借队内选拔赛成绩入选。
男队主教练王皓解释选拔标准时强调:“这次参加选拔赛的七个人水平在伯仲之间,就看关键球的处理。“
展开全文
但球迷的质疑声浪高涨:“混团世界杯是对外作战,为什么用纯内战方式选拔? ” 这种争议并非首次。
周启豪、薛飞等选手都曾重复“内战突围-外战失利”的循环。
究其根源,队内选拔赛保证程序公平,但可能筛选出“适应内部环境”而非“擅长对外作战”的选手。
女队阵容同样引发讨论。
蒯曼凭借双打能力直接入选,而世界排名靠前的陈幸同连续三年无缘。
教练组的考量显然超越当前排名,更注重双打适配性和奥运战略布局。
邓亚萍曾犀利指出:“我们打球是要算的,要抠的。” 徐瑛彬的技术缺陷恰恰在于“不算账”。
对阵科顿时,他陷入与对手反手相持的陷阱,而科顿的正手进攻得分高达15分。
与王楚钦的近台速度、林诗栋的单板质量相比,徐瑛彬的技术特点被评价为“均衡但平庸”。
他缺乏一击制胜的杀手锏,在高速对抗中难以打出穿透性进攻。
当战术套路被识破,比赛就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心理层面的波动更放大技术短板。
第二局10平后的连续失误,第三局开局崩盘,暴露他在压力下的调节能力不足。
这种“想赢怕输”的心态,是许多年轻选手外战失常的通病。
17岁的科顿并非偶然现象。
法国乒乓球的年轻化浪潮来势汹汹,勒布伦兄弟、科顿等新秀正形成集团优势。
科顿在本场比赛展现出的发球变化、正手抢攻和心理稳定性,完全不像青少年选手。
与此同时,日本队松岛辉空、张本美和等00后选手已多次冲击国乒防线。
外协新生代选手普遍早期参加国际赛事,平均参赛场次远超同年龄段的国乒选手。
这种“以赛代练”模式培养出的适应能力,正逐渐缩小与国乒的差距。
尽管单打失利,徐瑛彬的双打能力可能是教练组保留其世界杯名额的关键考量。
他近期与袁励岑的搭档表现亮眼,而混团世界杯赛制中双打项目权重很高。
同样,王艺迪入选也与她和蒯曼刚在美国大满贯斩获女双冠军有关。
国乒在洛杉矶奥运周期明显强化双打布局,王曼昱/蒯曼、王楚钦/林诗栋等新组合的试验,都指向团体赛的双打配置。
这种战略调整,让“双打特长”成为选拔中的重要加分项。
当徐瑛彬收拾球包离开赛场时,看台上一位老球迷喃喃自语:“咱们的选拔机制,到底是在选‘队内冠军’还是‘世界冠军’? ”
这个问题回荡在每一个关心国乒的人心中。
两个月后的成都混团世界杯,如果徐瑛彬再次外战失利,他是应该主动让位,还是教练组应该打破选拔赛结果临阵换将?
当“程序公平”与“实战结果”冲突时,哪个更应该为团队胜利让路?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